文│尹伯
何谓储蓄?储,在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中,有“蓄积之以待无也”的解释,而蓄,也同样释作“积也”。储蓄活动古而有之,战国时期的兵书《尉缭子•治本》中,就有“民无二事,则有储蓄”之句,这也是“储蓄”一词最早在文献中的记载。所谓“二事”,当然不是做很“二”的事情,而是指老百姓要专心一致,搞好男耕女织,国家也就有了积蓄。在《后汉书•章帝纪》中,也有“古者急耕稼之业,致耒耜之勤,节用储蓄以备凶灾”的论述,主要是阐述积存粮食,以备灾荒的意思。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,这就是储蓄最初的含义了。
(资料图片)
这种积蓄粮食的储蓄方式,称之为“实物储蓄”,是储蓄发展的一个阶段。别以为这都是几千年前老祖宗做的事情,从小处说,水污染了去超市抢购桶装水,台风来之前要多买点菜,这都是实物储蓄。从大处说,国家都有储备粮、储备油,而且前面还要加“战略”两个字呢。
储蓄的第二个阶段,叫做“货币储藏”。南北朝时期的一本书叫《西京杂记》,提到了汉武帝时期,民间已经流行用陶土制作“扑满”用来存钱,或者在地下或者墙壁内“窖藏”钱币。小孩子放在储蓄罐里的零花钱,压箱底的金条,男人偷偷攒起来的“私房钱”,也符合“货币储藏”的特征。
而从明代晚期出现钱铺、钱庄、银号,以及后来被称作中国银行业“乡下祖父”的山西票号等开始,经营存放、兑换银钱、办理汇兑等业务,储蓄就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,也是最为重要的“存款储蓄”阶段。西风东渐,1845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,给中国带来了现代银行制度,存款及储蓄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。晚清和民国时期,既有商业银行开办各类储蓄业务,也有专门从事储蓄的中外资“储蓄会”等,储蓄品种亦是种类繁多。除了国统区,在革命根据地、解放区,储蓄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。
银行博物馆馆藏“中华第一储徽”
虽然储蓄发展了数千年,但一直到新中国之初,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统一的储蓄标志。最大的原因,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此前从未经历过“大一统”的局面。人民银行成立后,为了扩大储蓄宣传,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储徽的设计方案,并最终确定了本文所述的储徽式样。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则《储蓄徽志新图案》的文件,对储徽含义进行了解释:“外周以我国古币组成齿轮,表示工业化,和中心储蓄两字相结合,象征把社会零星资金集聚起来,支援国家工业建设;古币集合起来,在内层又形成一道齿轮,与内层麦穗结合象征工农业的发展;五星象征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。整个储徽的主题是集聚资金支援工农业生产”。这枚储徽体量巨大,直径1.6米,重量70余公斤,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更大的,堪称“中华第一储徽”。它原先悬挂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东路第三储蓄所门面,在“中华商业第一街”上,吸引过无数游客的目光,直到银行博物馆筹备展览征集藏品之时,才将其从风吹日晒的户外,搬进了博物馆的展厅。
老储徽原型——汉代储蓄罐(左)
带有老储徽的存单(右)
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到,人行文件的名称叫做《储蓄徽志新图案》,当中有一个“新”字。既然是新,那么应该还有旧。没错,曾经还有一个旧版的储徽,在1955年之前,人民银行就曾使用一款旧版储徽,许多当时的储蓄存单和宣传画上,都还有其印迹。旧版储徽中心,是一个“扑满”的图案。“扑满”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汉代存钱的陶土储蓄罐,因其只有入口,没有出口,存满钱币必须将其打碎后方能取出,故取“满而扑之”之意。“扑满”上方是“储蓄”两个大字,“扑满”的外圈则是齿轮,再外圈是两株麦穗,麦穗的下部用飘带裹缠各两圈并在中间形成“蝴蝶结”状,在飘带上共缀有四个五角星。新旧两个版本,可谓各有千秋,各具韵味,都是新中国储蓄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。
为什么现在银行的营业网点都见不到储徽的身影了呢?因为改革开放以后,许多商业银行都从人民银行重新分离出来,人行则不再办理个人业务,开始专一履行央行的职责。一开始,许多银行网点,尚冠以“储蓄所”之名,而储蓄所门口是要求必须悬挂储徽的。如今的银行网点,功能日趋综合化,多称为支行或者分理处等,不再是功能相对较为单一的储蓄所,而且各家商业银行,也日渐完善了本行统一的对外标识。因此储徽的身影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成为中国储蓄事业发展历史中的浪花一朵。
“上海市银行博物馆”官方公众号。
上一篇:《超能一家人》脑洞开得大,沈腾首演反派玩得大,影院笑声大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